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21)谈判已经进入第二周部长级谈判时间,摆在各国部长面前的谈判草案文本已经被缩减至21页,其中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技术发展与转让、能力建设、透明度等26个条目。
12月7日,第21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本周三(9日),能够对最终协议进行第一次概览。”目前法方仍抱有COP21能够如期在11日成功闭幕的信念。
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此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大家目标一致,希望在巴黎会议,取得一个积极的成果。领导人发出了号召,大家也在加班加点。
在第二周会议上,尽管文本缩短了近一半左右,但等待着各国部长作出决定的,是聚焦在包括短期目标盘点周期、长期目标愿景、减排与核查、适应以及融资等五大方面的敏感议题。
长短期目标的盘点周期
中法双方都看重在COP21之前中法之间达成的《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在其中,双方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盘点实现经议定的长期目标的总体进展。
长期目标方面,这一目标更接近于政治宣言,即各国通过COP21向投资者、各国企业和政府所释放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信号。
以《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可以看到的草案文本而言,这一信号的选项就包括:在本世纪全球经济可以脱碳,或者从2060年至208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为零等等。
在草案文本中,可以看到依然保持了“控制升温在1.5度之内”或者“2度之下”的选项。美国气候变化首席代表斯特恩对此解释道,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于,会场中涌现了一个包括多国在内的“高雄心联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不过这个联盟并不包括谈判中的195个国家。
譬如小岛国联盟中的马绍尔群岛就是这样的“高雄心联盟”成员。马绍尔群岛外交部长托尼·德布鲁姆认为,温控问题对于其国家而言,是生存问题,因为一些岛屿已经在水下了,“简单地说,如果从巴黎回家而不能望着我的孙子眼睛说我谈了一个很好的协议给你的话,我对此是拒绝的。”
短期目标方面,目前的各国自主贡献(INDC)不足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大部分国家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为此可以朝着各国公认的长期目标不断缩小差距。
在经过一周的谈判之后,虽然在五年定期盘点方面的总方向一致,但主要问题依然存在,其中就包括是否在每次复审之后都要提高INDC,且如何提高,以及这一复审程序应当从2020年开始还是2025年开始?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专家们在7日的吹风文件中认为,考虑到目前世界在科技,科学和政策方面的快速变化,以及对于减排力度的需要,全球应当以5年一次,即在2020年就开始进行新一轮盘点,而不是再等上十年再增加雄心。
斯特恩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提问时表示,对此问题目前没有谈判出明确的节点,可能是2021年,也可能是2023年。
同样的,各国部长在第二周里,还要对气候变化融资和适应行动及所需的5年盘点计划做出类似的时间点限制。
减排减缓和资金到位
目前的草案文本在减缓和如何核查减缓的框架工作方面仍有争议。这也是美国谈判团队历来最为重视的内容。
而争议在于,如何坚持“区别”原则,即如何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灵活性”,而这一议题有可能成为第二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谈判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
在适应方面,各方进展顺利,此前在第一周里,有关“损失和损害”问题曾成为激怒小岛国及最不发达国家等谈判缔约方的最主要议题。
但在第一周末尾,各谈判方在此方面已朝着弥合分歧的方向发展。在有关适应的草案文本中,已经包括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加速适应行动和改进的建设性周期要素。
不过,尽管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这一逻辑可以和一个汇集“适应、减缓和资金问题”的周期性措施相连接(注:只有连接起来,钱才能到位,否则就是让发展中国家自己搞了)。
同时,在损失和损害(通常指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已经很难进行适应行动的问题,譬如冰川消失,海平面不断上升等等)问题上,一周的讨价还价之后进展良好,文本已经得到相当简化。
在资金方面,第一周各方宣布向气候变化融资的消息从四面八方像雪片一样飞来,其中甚至包括越南在会议期间宣布向绿色气候基金(GCF)注资100万美元。各发达国家再次承诺已经要达到2020年向气候变化每年融资1000亿美金的目标。
如同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所说,在资金问题上,这是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必须落实2020年之前每年1000亿美金的承诺。
解振华同时表示,此次在资金问题上谈判的内容是关于2020年之后资金落实问题。
以目前的文本来看,在2020年之后资金问题上,选项依旧不明确,同时,在针对从高碳到低碳产业方面的投资承诺,也依旧不明显。
在第一周行将结束之时,苏伟在中国角举行了发布会。
苏伟表示,中国认为巴黎会议达成的协议应该是全面、均衡和有力度的,发达国家应基于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同时所有国家都应尽其所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责任编辑:郭亚南